体育理论之窗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6-01浏览次数:7989

体育的概念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它应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方面内容。体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也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同时必须指出,体育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地体育的认识还会进一步深化。
体育的组成
(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它作为教育和体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又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了达到教育、教养及发展的总目标,学校体育按不同教育阶段和年龄特征,通过体育课程、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等基本组成形式,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核心,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由于处在学校教育这个特定环境,体育的实施内容被列入学校总体计划,实施效果又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从而与其他教育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到全面发展。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被认为是在高水平竞争中,以夺取优胜为目标,对健康人体进行旷日持久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改造,进而实现最大限度开发人的竞技运动能力的教育过程。由于在组合“对抗”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完整和准确,即认为竞技规则在保证运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在引导运动能源工业断趋向科学化。因此,为应付激烈的赛场竞争,正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探索人类竞技运动的极限。同时,由于竞技体育的表演技艺高超、季节性强,且极易吸引广大观众,因此,它作为一种极富感当权又容易传播的精神力量,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活、振奋精神、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变称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和医疗体育等均可列入社会体育的范畴。由于它吸引的对象主攻手是一般民众,其中包括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活动领域遍及整个社会乃到家庭,所以堪称是活动内容最广、表现形式多样、适应性较强、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可使人们的体育生涯得以继续维持并受益终身。
 
高校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为确保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圆满实现提供了具体途径。
(二)课余体育活动
高等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可以陶治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对于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校体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体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化和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体育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体育意识作为人们的大脑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自然也应该是十分丰富的。用通通俗易懂的方式可将体育意识表述为: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而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要求等。
二、提高体育的基本活动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人们最为重视的是智力,其实,智力也是一种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人们很少知道,人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以下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第一是生理素质的基础,第二是教育培养的作用,第三是个人努力和实践的成就。从这个视角来看,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大小都受其德、智、体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人的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勇仅看成某一素质的因素,而均应视为人的素质整体构成部分之一。
三、培养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一)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
人们总是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地探究,并常常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往往首先是从多姿多彩的运动竞赛、运动游戏、身体练习和运动场馆、设施的关注开始的,通过对体育的诸多的具体内容、方法、手段、设施等的关注和向往,人们的认识活动就会逐渐集中地指向体育有关的事物。
对体育的兴趣,首先是人们在对体育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需要的对象正是兴趣的对象。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白,在较低级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理应将自己对体育的兴趣建立在高级需要基础上。
(二)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当人们对体育的兴趣进上步发展成为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了对体育对象运动的爱好。爱好总是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大学生只对体育有观赏的兴趣,而没有积极从事体育活动的爱好,这样实难使体育运动真正地进入自己的生活,就很难养成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三)正确对待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待兴趣,学生兴趣的要发扬;学生无兴趣的,但有价值的,还必须加以引导。其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切工作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培养、教育的过程。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体育教育,个而且应内外结合,校内外配合,共同实现之。“人的本性是爱动的。”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领会其含义,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奠定终身体育中的战略意义。以终身体育思想考查今日学校体育给我们以新的启迪,那就是: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形成习惯这一人们步入终身体育的三步曲,将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培养思想品德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放在同等地位来考虑。
四、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这应视为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称首要任务。它既受高校体育本职功能的制约,又充分反映现代社会对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自然也是新世纪对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大学阶段是塑造强健体魄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和青年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基本平衡,生长发育日趋稳定,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是性发育成熟、生命活动最旺盛、身心健康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关键时期 ,必须十分重视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过程来促进和完成自身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形态、机能、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谋求塑造强健的体魄。
(二)认真接受体育教育
高等学校体育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体育与运动、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过程,促使大学生获得参与运动实践的本领和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参与运动、掌握技术、发展智力、增强体力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体育整体氛围的影响,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塑造强健的体魄的基本要求,定会在潜移默化的高校体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主动陶冶而圆满达到,从而真正地体现体育教育促使自己受益终身。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格言和精神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表述了奥运会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各国人民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来促进世界和平。”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符合人类的需求,对进入现代社会的人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名著名的格言叫做“更快、更高、更强”。这句话不能狭义的理解为“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虽然这符合体育竞争的特点,但其更有深刻的含义。这要求所有的人们要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面对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断战胜自我,向人生的极限冲击。
现代健康观定义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身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有充沛的精力充沛,能够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紧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不挑剔;关于休息,睡眠上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多种变化;能够抵抗感冒和一般性疾病;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一)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对健康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方针、政策、法令对人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作用。
(二)社会经济与健康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形式,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们采取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地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也相应较高。
(三)社会人口与健康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不仅在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健康的水平息息相关。
促进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促进健康行为,其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五项:
有利性:行为表现有利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如不吸烟、不酗酒。
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如定时、定量进餐。
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又能根据整个环境随时调节自身行为使个体或团体行为有益于他人的、自身的健康。
一致性:外在的表现行为和内在思维动机的协调性。
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个体行为能表现出忍耐和适应,无明显总支表现,且强度是对健康有利的。
促进健康行为
常见的促进健康行为主要有:
1、积极休息和消极休息。
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3、积极的应付方式。
 
什么是脉搏?怎么测量脉搏?
脉搏是指心脏节律性地收缩、舒张,是由大动脉的压力变化莫测而引起四肢血管扩张和收缩的一种搏动现象,故也称心率,它主要反映心脏和动脉的机能状态。安静脉搏是相对安静状态下的脉搏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动脉管壁搏动的次数,它可以检查心脏生长发育程度。
测量方法: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出的指端,摸住腕部动脉处,连续测3个10秒。如果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即认为是安静状态的脉搏,然后换算成1分钟的脉搏数。
一般人安静时脉搏为每分钟70次左右(60~80),我国18~25岁青年的脉搏,男性平均为75.2次/分,女性为77.5次/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作用,可使脉搏低于60次/分。
测量脉搏还是运动训练时进行医务监督经常使用的一种有效反映心血管功能状况的手段。